刚刚闭幕的2024年全国两会,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今年政府部门干什么、怎么干作出安排部署,凝聚了共识、提振了信心、鼓舞了干劲。财政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求,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提升财政管理监督效能,为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财政保障。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有力有效服务保障党中央治国理政、当家理财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党领导下的财政工作始终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做好财政工作,首先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牢牢把握财政工作的政治属性和财政部门的政治定位,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履职尽责的座右铭,有力有效服务保障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当家理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对事关财政改革发展的重大长远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关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强调“宏观调控必须适应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经济发展形势变化,该扩大需求时要扩大需求,该调整供给时要调整供给,相机抉择,开准药方”,并在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为财政政策定调指向,对赤字率安排、政府债券规模、税费政策、重点保障领域等提出明确要求。关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强调“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关于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强调“要一手抓结构性改革,一手抓补齐民生短板,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要求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把钱用到刀刃上。关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强调“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不能提脱离实际的目标,更不能搞和‘形象工程’”。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强调“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部署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要求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关于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强调“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关于加强财政管理监督,把财会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严肃财经纪律,把各方面资金管好用好”,要求看好“钱袋子”、“账本子”。
习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论述,思想深邃、谋划长远,深化了我们党对财政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财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财政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确保财政改革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以财政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2023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在风浪中强健体魄、壮实筋骨,全年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中国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8万亿元、增长6.4%,支出27.46万亿元、增长5.4%。同时,巩固当前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态势还面临一些困难挑战,有的是多年累积的矛盾风险,有的是有效需求不足等结构转型带来的阵痛,也有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我们既要看清发展大势,始终坚定信心,又要把握环境变化,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审时度势、综合考量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既锚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目标任务,又最大限度地考虑当前面临的机遇挑战;既保持了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又适当加强了相机调控、精准调控。财政部门要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具体部署,用好财政政策空间,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适度加力”方面,主要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赤字、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税费优惠、财政补助等政策工具,保持适当支出规模。一是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加大财政支出强度。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3.9万亿元,合理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额度分配向项目准备充分、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倾斜;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同时用好2023年增发国债资金中结转2024年使用的部分,强化资金分配、下达、使用等情况监管,推动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赤字率按3%安排,继续保持比较高水平,全国财政赤字规模达到4.06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7000亿元,要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二是优化对地方转移支付,加强地方财力保障。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保持一定规模,安排10.2万亿元,剔除上年和今年一次性因素后同口径增长4.1%;结合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优化省以下财力分布,推动财力下沉,增强地方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能力。三是优化税费政策,提高针对性有效性。统筹宏观调控、财政可持续和优化税制的需要,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学技术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继续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
“提质增效”方面,主要是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成效,放大政策组合效应。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8.55万亿元,这么大的资金规模,管理好一点,效率就会促进提高。落实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既用好有限的增量资金,更下大力气盘活、调整存量资金,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增强财政政策效能,全方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完善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管理机制,进一步整饬财经秩序,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深入开展财政承担接受的能力评估,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财政部门要毫不动摇坚持高水平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财政结构性调控优势,强化重点领域资金和政策支持,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支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多措并举、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用好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专项资金,强化制造业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等资金保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深入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首批次重点新材料应用保险补偿,促进重点产品创新应用。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制造业重点领域。
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始终把科技作为重点领域优先保障,财政投入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今年中央本级科技支出安排3708亿元、增长10%,其中基础研究支出安排980亿元、增长13.1%。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制,支持实施国家科技重点项目,推动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力攻坚。适应新的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支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科学技术人才,加强对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支持。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安排2.53万亿元、增长5.1%。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加强对农业科学技术、农机装备、农业社会化服务等的支持,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进一步将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扩大至全国,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安排545亿元、增长18.7%。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增加到1770亿元,重点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高质量发展。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支持地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实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等政策,引导农民热情参加乡村建设。
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合作互助等体制机制,提升国内大循环的空间和成色。支持地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400亿元。推动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着力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稳定就业、住房保障、随迁子女教育等问题。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支持重大区域战略的财税政策,强化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的支持。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真金白银支持建设美丽中国。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转移支付651亿元,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以长江、黄河流域为重点加强水污染治理,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补助资金,支持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完善与“双碳”目标相适应的财税政策体系,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为党尽责、为民造福是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财政部门要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强财税与就业政策联动,促进扩大就业容量。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667亿元,支持地方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统筹运用贷款贴息、税费减免、创业补贴等政策,多渠道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个人创业就业。支持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更好满足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领域人才需求。
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一个一般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机制。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安排4.29万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5%。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研究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倾斜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改革发展,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中央财政安排学生资助补助经费723亿元,减轻困难家庭教育负担。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卫生健康支出安排2.28万亿元。将城镇和乡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70元。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强化医保基金监管。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94元,支持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推动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4.14万亿元。深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城镇和乡村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中央财政对地方相关转移支付增长10.6%。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实施,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指导各地建立完善基本养老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做好老年助餐、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等工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促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合理确定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加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保障。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支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适用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支持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改进文化艺术领域专项资金运行机制,引导创作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发展是基础,安全是底线,促发展和保安全都是财政部门职责所系。财政部门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疏堵并举、综合施策,促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统一。
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是财政最基本的职能。这些年中央财政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三保”制度机制,县级财政运行总体平稳,但个别地区“三保”保障压力仍较大。各级财政要坚持把基层“三保”摆在工作优先位置,坚决兜住“三保”底线。健全县级为主、市级帮扶(兜底)、省级兜底、中央激励的分级责任体系,压实各级各方“三保”责任,强化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三保”管理工作机制。今年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安排2.57万亿元、增长8.8%,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安排4462亿元、增长8.6%,进一步强化地方财力保障。各地要坚持“三保”支出在预算编列中的优先顺序,足额安排“三保”支出预算。强化“三保”支出预算执行管控,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加强“三保”运行动态监测,及时提醒提示风险,依法依规妥善处置。
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党中央对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已作出系列部署,去年中央财政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内安排一定规模的再融资政府债券,支持地方特别是高风险地区化解隐性债务和清理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我国隐性债务规模逐步下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财政部门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会同有关方面加快建立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化解风险。巩固前期化债成果,逐步推动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见效,督促地方落实主体责任,竭尽全力化解风险。严格违规违法举债问题的监督问责,严格执行地方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对新增隐性债务和不实化债等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加大问责结果公开力度,发挥典型案例警示作用。着力构建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督管理体系,分类推进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同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科学合理的安排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完善专项债券“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科学管理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内功”。面对慢慢的变大的财政收支规模和千头万绪的财政工作,财政部门要着力深化改革、加强管理,逐步的提升财政治理水平。
严格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突出强调了过紧日子必须长时间坚持。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财政部门要将习惯过紧日子作为长时间坚持的工作方针,推动各部门和单位把过紧日子要求落到实处。把严把紧预算关口,完善支出审核机制,强化“三公”经费管理,压缩论坛、展会等活动,严控一般性支出,同时必要支出也要从紧安排,项目支出、资产管理、政府采购、机关管理都要贯彻这一点,勤俭办一切事业。加强对过紧日子情况的评估,强化监督惩处,坚决防止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树立大抓财政管理鲜明导向,提升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完善财政法律和法规体系,规范资金分配管理、政策制定实施自由裁量权,更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开展重大财税政策全生命周期评价,增强政策精准性有效性。压实部门和单位对预算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以及执行结果的责任,全方面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完整项目入库评审和滚动管理机制。加大预决算公开力度,扩大范围,细化内容,大力推进财政政策公开。更多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支撑财政管理,完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防止资金“跑冒滴漏”。
加大财会监督力度。财会监督是党中央赋予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中国纪律处分条例》将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纳入党的纪律处分范围,对财会监督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要深入落实《关于逐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完善财会监督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依法依规加强对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等的财政、财务、会计活动的监督。推动财政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修订,提高违法成本。组织实施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加大对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处理处罚,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在加强、聚焦、优化财政部监管局职能作用上下功夫,强化闭环管理,提升监管质效。推动财会监督与其他监督贯通协调,形成监督合力。
科学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目标要求,坚持分税制改革根本原则,并与党的十八大以来财税体制改革成果相衔接,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优化财政资源分配,加强重大决策部署财力保障。在保持宏观税负和基本税制稳定前提下,研究优化税制结构,健全地方税体系,完善绿色税收制度,推进非税收入改革。研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探索建立促进高水平发展的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完善财政体制,快速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健全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