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艺术获悉,艺术史学家尼古拉斯·库里南近日被任命为大英博物馆新任馆长。库里南自2015年起担任伦敦国家肖像美术馆馆长,他将于今夏履新。
中国香港的策展人、写作者谭雪被任命为慕尼黑艺术之家首席策展人。在深圳,艺术家梁绍基的个展“海溟溟”交织映照了“蚕丝之光和海之光”。在上海,策展人、作家芭芭拉·波洛克以外部视角,策划了一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展“繁衍生息”,水墨画家林曦在上海松荫里艺术空间呈现个展“放青松”。
据艺术论坛报道,日前,艺术史学家尼古拉斯·库里南(Nicholas Cullinan)被任命为大英博物馆新任馆长。库里南自2015年起担任伦敦国家肖像美术馆(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馆长,他将于今夏履新,接替去年8月因馆内盗窃争议提前辞职的哈特维格·费舍尔(Hartwig Fischer)。
大英博物馆理事会主席乔治·奥斯本在一份声明中写道:“理事会选择尼古拉斯·库里南担任大英博物馆的新馆长,因为他拥有久经考验的领导力且能为博物馆的明天带来非常大潜力。”奥斯本还对临时馆长马克·琼斯(Mark Jones)表示感谢,他在去年10月宣布博物馆将对全部藏品进行数字化处理,以防止盗窃行为再次发生。
库里南上任后将面临繁重的工作。除了处理疑似内部盗窃案的持续影响外,他还需要应对希腊对博物馆归还馆藏帕台农神庙大理石浮雕日渐增长的呼声,和来自全球多个地区对博物馆归还贝宁青铜器的请求。此外,大英博物馆与英国石油公司(BP)的关系也备受争议。去年夏天,博物馆曾被认为与该公司断绝了关系,但现在看来,这种关系依然如故,因为BP为博物馆即将进行的翻新工程提供了部分资金。
2015年,当时37岁的尼古拉斯·库里南被任命为英国国家肖像馆馆长,并于2016年春天上任。库里南此前任职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现代与当代部门,更早之前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担任国际与现代艺术策展人。2023年11月,时任英国国家肖像馆馆长的尼古拉斯·库里南曾接受澎湃艺术专访,谈“屏中之画”与屏风之变。(畹町)
3月29日,来自中国香港的策展人和写作者谭雪被任命为德国慕尼黑艺术之家(Haus der Kunst)新任项目与展览总监兼首席策展人。她接替了艾玛·恩德比(Emma Enderby)的职位,后者将于四月起担任柏林KW当代艺术中心(KW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艺术总监。谭雪自2015年起担任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的创始高级策展人,她将于今年6月履新。
艺术之家艺术总监安德烈·里索尼(Andrea Lissoni)在一份声明中写道:“我很高兴能与谭雪展开合作,她将为艺术之家带来关于亚洲地区以及跨学科当代艺术实践的深厚知识和经验,而这正是艺术之家令人兴奋的转型核心所在。”
在大馆任职期间,谭雪负责展览和特别项目,策划现场和多媒体活动,委托创作新作品,并组织音乐活动、讲座和放映。她策划的艺术家个展包括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曹斐、潘岱静、玛丽亚·哈萨比(Maria Hassabi)和蒂诺·塞加尔(Tino Sehgal)。此外,她还策划了以性别、生态和技术为主题的群展。谭雪还曾与纽约巴德学院策展研究中心(Bard CCS)和法兰克福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für Moderne Kunst)合作策划展览。(畹町)
3月25日,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SWCAC)举办展览“梁绍基:海溟溟”。展览由十二件涵盖装置及影像的作品组成,其中六件为艺术家结合深圳地缘文化而创作的全新作品。该展览也是梁绍基在华南地区以及大湾区近三年首次大型个展。
梁绍基,1945年出生于上海,1986至89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万曼(Maryn Varbanov)研究软雕塑,1980年代末开始做养蚕艺术实验。三十余年来,梁绍基持续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的创作。他的作品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并成为虚透丝迹的内美。
在他的创作中,“光”是一条重要的线索,赋予蚕丝以灵魂,穿越万象,连接众生之精神世界。在追逐和思考“光”的过程中,他先后邂逅了“丝光”和“玻光”。展览“海溟溟”,则是以海之光延续艺术家对“光”的关注。
展览以长达28米的巨幅四屏影像装置《沉沉海平线》为起点,曾在《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出现的粗重铁链,这次以横置的形式悬挂在展厅,象征着生命线的蚕丝在这里变成了一条海光,也似一条海平向两端无限延伸。海洋、沙滩、港口集装箱、天星般蒙蒙的银光;一艘搁浅于沙滩上的铁船头;破碎的玻璃塑料化工桶散落在展览的不同角落……《晦暗之光》、《补天》、《于无声处》这几个作品承载着现实与神话交织的庞大景象。作品《莽宇》以神木和3D打印蚕茧为基础,通过动态的捕捉,来转动的球内覆盖着小玻璃片和蚕蛹,让观者沉浸在浪漫遐想之中。
展览“海溟溟”是梁绍基继蚕丝和自然、蚕丝和工业之后的又一次探索。展览也是其首次尝试和AI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创作。展览将展至6月26日。(整理/陆林汉)
日前,上海艺仓美术馆举办中国艺术家群展“繁衍生息”,则基于策展人芭芭拉·波洛克(Barbara Pollack)的外部视角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审视,把经由复制和重复而产生的图像倍增效应视为方法论,以此梳理十余位极具代表性的本土艺术家的总体创作特点。参展的艺术家包括丁乙、鸟头、刘月、邬建安、马秋莎、谢墨凛、薛若哲、徐冠宇、武子杨、Aaajiao、王庆松。
作为一名策展人、教育工作者和作家,芭芭拉·波洛克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直参与全球当代艺术工作。她是非盈利组织Art at a Time Like This的联合发起人,为致力于解决21世纪紧迫问题的艺术家提供自由表达的平台。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从业者,芭芭拉·波洛克于2022年在亚洲协会(Asia Society)策划了“镜像:中国身份的转变”,2015年在橙县艺术博物馆(Orange County Museum of Art)组织了美国首次中国青年艺术家群展“我这一代”。她的学术论文《陆扬:艺术家vs.虚拟形象》发表于学术期刊《屏幕身体》(Screen Bodies)。芭芭拉·波洛克为众多中国当代艺术家撰写文章。她曾获得亚洲文化协会奖学金和安迪·沃霍尔艺术评论奖。
与这个展览同期举办的,还有艺术家罗宾·沃德的个人展览“行于暗”。罗宾·沃德成长于北爱尔兰,其创作个案呈现出全球化时代移民艺术家对于身份意识、文化冲突、地理政治学的个体感受,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跨文化、多元素的综合视觉表达。
4月5日至5月15日 ,“放青松:林曦在松荫里”展览在上海武康路上的松荫里艺术空间举办。
林曦,水墨画家,1983年生于重庆,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擅长用传统水墨描绘当下。已出版《书法课》《写字爱生活》《与书法相伴的生活》《只生欢喜不生愁》《无用之美》。
林曦自述:“我的画面通常比较干净,喜欢画的题材多是小花、小物、小孩儿。老师曾中肯建议,要敢于‘脏’一些、大胆一些、泼辣一些。也依言尝试。但一些时间下来,虽然手头上有了些功夫,尝试过不少风格和题材,但觉得那些已获得了成功和叫好的内容、样式,不是自己要画的东西。”
林曦喜欢诗书画印的传统样式,喜欢近处的日常,喜欢干净又美丽的画面。“那是我熟悉而亲近的东西,不必苦思冥想怎么样才可以出奇制胜,而是自然流露。我想,其中的表达,即便只是无数画面中很小的一角,也会因为我的真诚而具有生机的光彩。”(畹町)